你的感统训练合理吗?如何判断孩子的感统训练是否合理
你的感统训练合理吗?如何判断孩子的感统训练是否合理
感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“玄”,
当然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“差”;
感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 难,
当然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 简单。
- 平衡能力不好,经常容易摔倒;坐没坐相站没站相,比较懒散,可能与肌张力有关;
- 不愿意吃特定质地的食物、不喜欢穿一些材质的衣服、不愿意被碰触可能与触觉有关;
- 总是寻求强烈的刺激比如跳蹦床、不停旋转可能与前庭系统有关;
在前一篇文章中 关于感统你可能不知道的事(点击左侧即可查看),我们提到目前在国内,专业从事感统训练的职能治疗师(OT)数量极其有限,但即使是这样,绝大多数康复机构依然在给孩子们提供各种“感统”训练。这种情况是家长们必须非常谨慎对待的!因为你遇到不专业的感统训练的可能性很高,要知道,错误的感统训练是有可能让孩子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的!
所以,我们想借助这篇文章,帮助大家具备辨别孩子接受的感统训练究竟是好是坏的基本知识,避免父母花钱买到的是对孩子们的二次伤害。
No.1
感统训练是千篇一律的嘛?
不是的
感觉统合问题有很多种,详见上文前一篇文章。不同的感统问题应该给予不同的训练方法,感统康复师应该首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判断,并应该能准确地说出孩子的问题主要在哪些方面。
另外,感统训练也可以用来提升孩子某项或某几项感觉统合能力,不同感觉系统的训练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。
No.2
感统训练就是给孩子充分的感觉刺激嘛?
不是的
触觉问题就不断用触觉刷刷;孩子懒洋洋就让他一直动;前庭不好就一直荡秋千,或者觉得让孩子多跑跑跳跳就好了,然后效果不好就加量,这些观点与做法都是非常不可取的!例如:感统课,机构让孩子一次跳800下蹦床!(点击左侧文字查看)
孩子有感统问题的核心并不是因为缺乏感觉刺激,而是孩子对感觉刺激的处理功能出现了问题。所以,感统训练的核心应该是让孩子通过训练可以知道(或者体验到):如何处理和应对感觉刺激是正确的、合适的。
No.3
还是不懂,请举例说明
讲到这里,也许很多人会说讲得有点抽象了,能举个例子吗?
什么叫对感觉刺激的处理和应对?
当然可以
我们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,比如 投篮
我们可以把投篮也看作一种对感觉刺激的处理和应对,为什么这么说呢?
↓
理想情况
① 首先我们通过视觉看到篮球和篮框,也看到自己和篮框之间的距离。
② 然后我们借助本体觉自己的手和球的相对位置,并让自己的手抓住篮球,摆出投篮的姿势,出手!
③ 最后我们又通过视觉知道投出去的球是否进了篮框。
- 如果进了,我们的大脑会尝试记住这次投篮的全过程,其中包括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,下一次继续尝试按照这个过程操作。
- 如果没进,比如球没有够到篮框,我们就会根据调整自己的姿势和投篮力量,这些操作都必须再一次依据我们对感觉信息的处理结果,包括视觉提供的投篮投短了多少、投篮姿势和力量有多大程度的不到位。
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,可以想见,我们的投篮命中率会不断地上升,这个投篮的感觉统合和肌肉运用过程,也会被记录下来,成为肌肉记忆。
在投篮变准的同时,其实我们还会收获一个意外之喜,那就是我们对视觉、本体觉和肌肉的处理调整能力增强了——我们对 “多远距离需要调整多大力” 量变得更加在行。
↓
非理想情况
那么,如果感觉处理有问题会怎样呢?
还是以投篮为例,普通人发现投短了10厘米,会比较准确地估计出应该做多大的姿势和投篮力量调整,比如要加1斤的力。但是如果感觉处理有问题,大脑可能会得出要加5斤的力才能让球多走10里面,结果可想而知。
那怎么办呢?训练咯!要让孩子看到,加了5斤的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,加5斤之后球飞得更远了,应该减小力量,并且调整自己之前对视觉和本体觉的处理结果。
No.4
感统训就是不断地练习对吧?
好像有点懂了,所以感觉统合训练就是不断地练习对吧?
这么说有点片面了
我们再尝试抽象出来,做一个小结。
首先,人的感觉是有功用的,我们对感觉的处理是帮助我们适应环境,更好地完成要做的事情的。因此,好的感觉统合训练一般都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或者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,有了目标,孩子才知道自己应该要往什么方向调整自己对感觉的处理。比如让孩子投篮要比让他无目的地抛球好。
其次,应该为孩子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,尤其在训练初期,难度要降得低一些。为什么这样呢?因为只有孩子实现了预设的目标,他才有可能把整个过程中的感觉统合信息在大脑中记录下来,如果孩子投篮一直不进,他很有可能会更加错乱,到底怎么调整视觉信息、姿势和力量才是对的。
另外,在有目标,并且能够获得一些成功体验的基础上,反复的练习是必须的,大脑和身体需要一些时间来完成对新收获的感觉处理经验的消化。还有,在孩子能够在较低难度较为顺利地完成任务之后,应该调整难度。因为我们的核心目标不是让孩子完成某个训练目标,而是练习调整自己对感觉信息的处理能力。